<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无 奈

          发布时间:2011-10-19 08:28:32


            生活是复杂的,社会是多变的,无奈是随机的。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然而,有时候,我们却什么也选择不了。无奈!    

            作为一名刑事法官,我们胸戴天平,执行法律,扞卫法律。我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民保平安。无数次,从别人羡慕的眼光中我们沾沾自喜,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与自豪。每年、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案例,但有一起案例我却至今记忆犹新,虽卷宗已归档,当事人亦消失在我的工作视野之外,表面上已案结事了,但心中的那份沉甸甸的说不出什么感觉滋味时时萦绕在心头,为法律,为自己,为当事人。想起来,很无奈!    

            那是一起普普通通的交通肇事案件。    

            我接过案子之后,依照法律程序通知被害人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妇女,从她无助的诉说中,我了解到她的家庭状况,四口人,女儿今年八岁,小学二年级,儿子四岁,上幼儿园,公公婆婆均已七十有上,丈夫是家中的唯一精神支柱,但却从此不再了,似天塌,似地陷,用她的话说,泪早已流干。我问她在交警部门的调解情况,她说没办法,肇事方家庭困难,而肇事的三轮车虽被交警部门扣押,却价值不过千元。后听到过一个线索,肇事方的儿子在洛阳一个大学任教,后和交警队的工作人员曾两次到洛阳,见到了肇事者的儿子,但那个刚刚参加工作的、稚气还没脱的年轻人表示无能为力,因为他刚毕业,刚结婚,没房,没存款,妻子没工作,还有一个未满月的孩子。难!很无奈!交警部门经研究决定,将对交通肇事困难方的救济款20000元给了被害方。    

           在她无助的诉说中,我无语。最后,只有告诉她,先交份附带民事诉状过来,尽力调解。    

            在随后的多次调解过程中,我着实感到了法律的无奈,当事人的无助,法官的……    

            第一次,我把肇事方的妻子传唤到法院,一位六十有余的农村大妈,她说,两个女儿早已结婚,儿子是家中独子,为供养儿子上大学,几乎把骨头的油榨干,还欠帐,好在儿子争气,考上一所在乡邻看来还不错的大学,大学毕业又结婚,现二老看着儿子在大城市里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也是安慰,趁现在身体还好,能为儿子在城市有个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再多挣点,账还还,买了辆三轮,没钱入保险,不料却出了这种事故,丈夫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现在看守所里也不知咋样,有心想多凑俩陪给对方,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听着她的诉说,我还能说什么呢,只有让她多为对方想想,尽力而为。最后,她迈着蹒跚的步履离开了我的办公室。    

            第二次,被害人来向我递交诉状,我一看,三十八万元,为使以后双方的意见能尽促一致,我从法律从案件事实从对方的赔偿能力从家庭状况从双方在交警部门的调解情况,劝被害人不要期望值太高,我会努力做对方工作的。    

            第三次,被告人的儿子为父亲一事,专门给单位请假从洛阳回家,见到了我,我从促使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的愿望出发,为他讲法律,讲事实,苦口婆心足足讲了近四十分钟,听后,他说了一番话与被害人的妻子所述的一模一样的话。他离开我办公室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会尽力的”。    

            第四次、第五次、……。    

           赔偿数额从开始成千成千的添加,到最后成百成百的添加。双方的差距依然很大。鉴于案件的审限,只有开庭,报最后一线希望,我想等开完庭后再作下调解工作。    

            庭上,被害人的妻子托着虚弱的身躯,嚎啕大哭,致使旁听的被告人的一亲戚在庭后找到我,讲,那家真可怜,回家自己找家人商量下再努力看能否给被害方再添点钱。被害人亦找到我哀求先别下判,她再到洛阳找下被告人的儿子所在的单位。    

            在漫长的等待中,结果是被告人的亲戚给我送来了一万元作为赔偿款,被告人儿子的单位给被害人的妻子解决了二千元的费用作为被害人几次往返洛阳的差旅费。    

            判决下达前,我数着手里总共八万元的赔偿款,又一次通知了被害方,告诉她,这个案件的赔偿我的调解工作只有到此,从调解自愿的角度出发,我不期望她仅就这八万元赔偿款给被害人签订一调解协议,更也不期望你能出具一份谅解书,民事部分就刑事部分一并下判。她哀求道,你再等等,给我两天时间,我想想……    

            两天后,她如期到了我办公室,和她一个好朋友一起,听她朋友讲,她在家躺了两天没进食,我无语。她表示同意签订调解协议,但不谅解。     一起普普通通的交通肇事案件就这样结案。    

            合上卷宗,我无数次陷入深思。我国有神圣的法律,有完善的法律援助机构,有我们这样执法者,但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写满无奈的脸上心生无数愧疚!

        责任编辑:zch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